【船事】扬中船民旧俗记忆

【船事】扬中船民旧俗记忆

顺顺当当图吉利 俗谚俚语表心态

早年扬中水上运输多是木帆船。俗话说:“世上三般苦:驶船、打铁、磨豆腐。”整天和水打交道,水火无情,危险性比较大,家破人亡顷刻之间。因此,船民忌讳也比其他行业多得多。船艏不能大小便,相思木不得跨越,跳板上不许坐人,停船时船头不能直接对庙宇、祠堂的门或横对桥头、街道、巷弄等,有挡人财路之嫌,对他人对船主都不利。船篙吊在船帮上,篙头要统一朝前,一是为了整齐好看,二是有降妖伏魔之意,也是图个吉利。

船民把吃饭的“筷子”看作是行船的篙,吃完饭,筷子不能搁在碗上,船是“搁”不起的,“搁”就等于“搁浅”了。吃完饭,把筷子往桌上轻轻一“射”,表示顺顺当当。船上吃饭忌讳打翻饭碗,打翻饭碗也寓意翻船。“翻”和“沉”对于船民来说都意味着“死亡”,是最忌讳的事。平时在船上说话时,想方设法避开这些字眼。吃鱼时要把鱼翻身,只能说把鱼“正过来”“转过头”“调舵”,不能说“翻”过来。帆和翻同音,不能叫帆,而称“篷子”。红薯也叫番薯,吃时不能提它的名字,只说吃这个芋头、吃那个芋头。对物品可以说“重”,不能说“沉”。“装饭”可以说,“盛饭”说不得,这个“盛”和“沉”谐音,船民忌讳。即便姓“陈”的人在船上,也不能说姓陈(陈与沉同音),别人问贵姓,只能说姓“耳东”。要是哪一天船未开前,有人在船上提了“翻”“沉”“陈”等字,这天宁可休息,船主也不会开船出行,必须第二天重选时辰开船。

在船民日常交往中,也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,有些“规矩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。到别的船上走亲访友,或是经过人家的船上时,手里不能直接提着肉,必须用篮子、袋子或其他包装遮掩起来。肉有“肉头肉脑”之嫌,会让人认为你是在笑话人家不会做人做事。卖船不卖“跳板”(意为把自己生财之路卖掉了)、不卖“正中舱门”(因正中舱门又叫子孙门,不然就会无儿无女、断了后代)。造新船,前挡浪缝,不能和后挡浪缝对接,必须两缝错开不在一条线上,否则认为前舱进财,后舱就会流走。船家认为“针”是戳财神爷眼睛的利器,每月农历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,这三个日子不能做针线活。因为财神爷这三天要出门看世界,所以“动针”会戳瞎财神爷的眼睛,不吉利。

以捕鱼为生的船民,船头上放几个小花盆,种些月季花、栀子花之类的盆景,往往还在船尾挂只鸭笼,养两三只鸭下蛋。花代表女孩,果代表男孩,寓意前有花后有果(蛋),象征香火不断,家丁兴旺昌盛。

开船看天象 行船靠时令

有经验的老船民,善于看天象测天气,决定是否行船。如形容风力风向的:“西风不过晌,过晌跟着太阳长”,意为早晨刮西风时,一般不到中午即停,如果中午后仍不停,则随着太阳西落越刮越大。“南风腰里硬,越刮越有劲”,意为刮南风时,越刮风力越大。“早看东南,晚看西北”,早晨看初升的太阳红彤彤的,这一天基本为晴天,不会刮风下雨;如呈淡白色,就会刮风;若呈乌云状,就会下雨。晚上看夕阳,如有云,则是“乌云接驾,不刮就下”。看星星带尾,呈雾蒙状,基本有雨。月亮有风圈时,则说明下半夜有风,风圈门朝哪儿,就从哪个方向来风。反映行船谚语的有:行船不能走回流,出事都在艄后头。反映船民性格豪迈、直爽的有:船上三块板(指横板、跳板、纤板),不是吵,就是喊。船民不爱记仇,船头打架,船艄说话。反映早期船民生活的有:忙时像花子(船行起来,衣服脏了不能洗,头发长了没时间理,如同讨饭的叫花子),闲时像公子(船一靠岸就上街泡澡堂,进戏园子),背纤像猴子(拉船的纤夫),上岸进馆子(上午茶馆、中午饭馆、晚上说书馆)等都是老船民风趣的经验之谈和生活智慧的结晶。

现在扬中富裕了,大部分船民上岸定居,船民逐渐少了,木帆船早看不到了,水泥船也被钢驳机动船、小拖轮所取代。老船民那不平凡的旧习俗已逐渐被新一代有知识、懂科学的新型船民所遗忘。这种“遗忘”是新旧船民生活的突破和质量的提升,是以社会发展、经济腾飞、物质丰富为基础的,让我们看到了建国70年的水运足迹,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里,船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收获的大幸福。

风吹岸柳,

朗月初升,

默坐江畔,

放眼望去,

船影灵动,

水波潋滟,

桨声悠然远去……

老船民那些习俗故事已成为记忆,历久弥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阅读